浩浩苍穹下,莽莽大地上,幽幽心窝里,经久不息地回荡着一曲有泉有月的琴韵……由辽宁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以家喻户晓的名曲《二泉映月》和阿炳的传说为题材,在芭蕾舞台上展现了一个民间音乐家的人生追求和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参加了1997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获得6项大奖;1998年,这部舞剧在辽宁省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的演出中获金奖;去年,《二泉映月》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节的演出并获优秀剧目奖。三年来,《二泉映月》在全国演出了40多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辽宁芭蕾舞团是继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之后我国创建的第三个芭蕾舞团。自1980年以来,辽芭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不懈的追求,创作出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节)目,同时把古今中外各种题材、风格的经典芭蕾舞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多次在国内外演出,受到广泛赞誉,被中外观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该团的保留节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辽芭面临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课题。1996年,有人提出能否把名曲《二泉映月》搞成芭蕾舞剧?这个建议一时间成为辽芭论证的中心议题。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主人公阿炳是盲人,如何让盲人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是个难题,要创作出这种舞蹈语汇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持肯定意见的人则认为:创作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的可行性很大,首先,《二泉映月》是中国名曲,具有国际性,在此基础上创作的芭蕾舞剧,同样会为许多人感兴趣;其次,《二泉映月》的曲子和阿炳的故事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创作同名芭蕾舞剧易于被观众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团领导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创作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根据拓宽视野、优化组合的精神,辽芭以创作人员社会化的方式组织创作,广纳贤才。首先是剧本创作招标,在全省组织6名优秀创作人员写出5个剧本,最后选中中年剧作家李宝群的剧本。艺术指导、总编导、作曲、舞台美术设计、灯光设计等其他主创人员也多是由一流艺术家组成的“外籍兵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以名曲《二泉映月》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创作成功,它一经问世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首次演出大获成功。此后,辽芭根据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对《二泉映月》进行了历时三年的创作修改,1997年至1999年的几个版本的风格样式迥然不同。从舞剧的结构、舞台美术及音乐创作上看,原先强调交响性,强调大写意;而后来则注重叙事性、写实性,注重旋律美,注重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注重对民族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去年4月,李岚清同志在沈阳考察期间观看了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给予了很高评价。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对民族舞剧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为现代题材的芭蕾舞剧创作、演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辽宁芭蕾舞团团长王训益在向笔者谈起组织创作演出《二泉映月》的体会时,强调了这样几点:第一,创作是立团之本,也是中国芭蕾学派的创建之本。世界各国芭蕾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最终决定一个学派的确立不是训练体系,也不是演员水平,而是演出剧目。中国芭蕾的发展之路应把芭蕾、现代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融会贯通为一体,把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与风格的芭蕾作品作为创作的中心点。第二,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上必须精益求精,孜孜以求,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名牌产品,实现综合效益的统一。第三,科学构架人才结构,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一个艺术表演团体,它所拥有的艺术家,尤其是顶尖人才的水平,就是这个团体艺术水平的代表。多年来,辽芭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办了附属舞蹈学校,为辽芭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储备的坚实基础。《二泉映月》的排练演出期间,附属舞蹈学校先后共有近50名五、六年级学生参加,占该剧演员阵容的三分之二,解决了舞蹈演员不足的燃眉之急。今年,舞蹈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其中一批优秀毕业生将充实舞蹈演员队伍,实现新老交替,使演员阵容呈现崭新的面貌。第四,下力气培养芭蕾观众,积极开拓演出市场。这几年,辽芭多方打开演出渠道,到大学、大企业演出,举办芭蕾欣赏晚会,尽量多地争取芭蕾观众。在团内机构改革中,辽芭改传统的业务科为“演出中心”,逐步建立以本团营销人员、团外代理机构和经纪人相结合的营销网络,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由代理机构运作,去年12月,辽芭的《二泉映月》在云、贵、川一线巡回演出了19场,今年4月将到广东等地演出20场,全年的演出日程也已基本落实。